2018年11月18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主办、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承办的第103期交叉学科论坛暨“生物质谱与互补技术在结构生物学中的应用论坛”在我校成功举办。
基于生物质谱(Bio-MS)的多种技术方法(如化学交联质谱、氢氘交换质谱和非变性质谱)已成为现今研究生物大分子动态构象、大分子间相互作用及药物分子筛选与设计等领域的重要手段,一直以来,质谱技术就是用来鉴定蛋白质种类、蛋白质组成的强有力工具。随着技术发展,质谱也开始用于探究蛋白质结构和动态,在结构生物学领域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然而,应用于结构生物学研究的质谱技术在实验方法、数据解析和结构模拟等方面还存在诸多挑战。
本次“生物质谱与互补技术在结构生物学中的应用论坛”旨在探讨如何运用多种生物质谱(Bio-MS)技术及其他互补方法,来研究多种蛋白质及其复合物的结构组成、互作界面和动态构象,讨论Bio-MS的技术突破与未来发展方向。会议邀请了国内外11名专家做学术报告,共有100余名师生参会。
11名专家就各自研究领域的相关内容发表了精彩演讲。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UC Irvine)黄兰教授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董梦秋研究员全面阐述了化学交联质谱的最新发展趋势;美国匹兹堡大学的时毅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王冠博教授和中山大学的李惠琳教授则从不同角度系统介绍了native MS(非变性质谱)与top-down MS(从上到下的质谱)对于解析蛋白质复合物结构特征的独特优势;来自上科大免疫化学研究所的杨贝研究员和美国Scripps研究所的郑杰博士分享了他们使用HDX-MS(氢氘交换质谱)技术研究蛋白质结构动态变化的经验;上科大iHuman研究所的水雯箐研究员介绍了课题组在GPCR交联质谱深度分析方面的最新进展。除了生物质谱研究者,论坛还邀请到结构生物学专家赵强研究员和唐淳研究员分享他们应用多种质谱技术与互补方法从事蛋白质结构研究的经验和思路;中科院北京计算技术研究所贺思敏教授团队成员详细介绍了他们独立开发的交联质谱数据处理专业软件pLink的特点。
本次论坛活动内容丰富、探讨深入,各位专家与参会师生就各报告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与会学者均对此次论坛给予了高度肯定,希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动生物质谱在结构生物学领域中的应用。
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副主任章文峻致辞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董梦秋研究员关于新型化学交联剂开发的报告
美国加州大学(UC Irvine)黄兰教授关于化学交联质谱策略的报告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赵强研究员关于生物质谱用于GPCR结构研究的报告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唐淳研究员关于生物质谱与核磁共振技术联用的报告
参会者合影